日前,教女兒數學。
一看,那個讓她傷腦筋與苦悶的主題,我說了幾個訣竅:
「找相同」女兒呀,記得嗎? 妳小時候,我們玩了很多「找相同」的遊戲,就是在畫冊上瞇著眼睛找,一下子就找到相同的小鴨子呀,圍巾啊~ 咖啡杯什麼的....記得嗎? 妳最厲害的。 那麼,這個數學,需要的就是「找相同」,把相同的找到之後,拿到外面去,是最重要的。
「拿掉偽裝」妳還記得嗎? 有些找相同,太簡單了,很快就找到,不夠好玩。 這時,就有新的玩法了,「這裡有一個一樣的人,鼻子眼睛身高體型甚至連穿的衣服都一樣。 可是,他戴了假鬍子,有時還戴了不同的帽子。 所以,妳需要先拿掉這些偽裝,然後,就能找到相同的人啦!」
「把同一團隊湊在一起」 接下來,更難嘍,是組合出一個團隊。 什麼意思? 可能說:「我要1個胖子,2個穿高跟鞋的女生,還有3個小孩。」 所以,妳要眼尖呀,把這些特色都抓出來,成為一組,就解開了。
「包聖誕禮物」有時,題目很討厭,要我們拆包再重新打包。 就像裝聖誕禮物一樣,一個袋子裡要組合2顆糖果,3顆巧克力,還有5塊餅乾。 所以,妳要把糖果/巧克力/餅乾都打開倒出來,然後,重新包裝。
還有,妳要檢查最後的答案,就像串燒一樣,一包一包用括弧起來的一顆丸子,串成一串喔。
親愛的朋友,寫到這裡,有人猜到,這是數學的哪個單元嗎?
♡♡
小時候,我第一次數學栽跟斗,就在這個主題。 那時,身邊沒人可以教我,超級無助。
大我一歲的表哥像救星一樣降臨,教了我幾題之後,借我一本東山出版社的「因式分解」,二百多頁的單元題本,我就這樣,乖乖地從第一題解到最後一題,不會的就看詳解.....而救了自己的數學與數學信心。
女兒,有跟我一樣的耐心,按部就班練習的熱情,這是最重要的,恆毅力的天份。
而女兒,比我更清晰發展的是「實體經驗的融入」優於「抽象符號的運算」
因此,協助她的數學,有兩個部分:
- 把抽象運作和「日常經驗」連結,或是,用「童話比喻」來說數學。
- 她自行練習的題本,不會的,回答她的問題。帶著平靜,一次只回答一個小小的,支持她的按部就班練習。
這一個因式分解關口,就在這簡單的「找相似」的故事中,女兒很快就掌握重點,經過10個練習題,開始有信心了,克服對因式分解的弱信心,與其他數學單元有一樣的信心。 接下來,一個禮拜,每天在家,當她想問時有人問,就夠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