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是想寫很簡單的自我察覺的分析,寫到後來,還是討論到拒學現象的親職支持。
請讀者當成我的隨寫來閱讀吧!
───────────────────────
昨天傍晚下課大約4點40,騎車在大街上.....
路過大滷桶時,忽然有個念頭:「買一盤滷菜回家吃吧!」
內在聲音說:「可是我不吃點心的。」
那個想吃滷味的聲音說:「那可以當成全家的晚餐呀。」
內在聲音說:「可是,今天是週三,一週唯一的晚餐外食日。」
內在聲音說:「是妳想吃吧! 妳怎麼了喔。」
這個想吃滷味的聲音忽然醒悟到說:「其實是,我好冷。」
對耶~
由於穿太單薄,昨天新竹的風又大,我一路肩膀是聳著地騎車.....
原來是冷呀。
那就穿衣服吧!
於是,停車,在路邊,穿上了透明雨衣,
風擋住了,就不冷了。
肩膀鬆下來了,身體放鬆,呼吸安在了.....
然後,那個滷味的渴望....就飄到九霄雲外了。
♡♡
「自我對話」是人們經常進行的,能夠【清明覺知】保持有意識很重要。
這自我對話,分析下來,如下:
「慾望」───起於「不舒適與需要」
「想吃滷味的慾望」───起於「冷的感覺,以及,克服冷的需要」
本質上,每個「慾望」背後有個「保命的需求和反應模式」
「想吃滷味的慾望」───背後是:「保命的本能.....我的模式是”吃東西”」
但是,若被慾望驅動本身,違反了內在其他的原則,這時,慾望會繞道想辦法,通常不會直說需求,也不會覺察自己的反應模式。
「不行啦! 不吃點心。」───「那就買給全家吃」
「今天又沒有要在家吃。」────「喔!」
這時,最重要的時刻來了,「自我關懷」就能問出【本質需求】
「妳怎麼了?」────「我,只是很冷。」
這個冷的感覺,在最初時,是沒有被察覺,或說,慣於被忍耐的。
所以,身體的聳肩,緊縮,已經本能地,在自我製造熱量了。
而【自我關懷】的問句,經常能,帶領自己,立即察覺「本質需求」
在這個例子裡,本質需求是「冷」不是「吃」
當「冷」出來,還要【立即做出關懷的關鍵行動】
於是,這行動解決了【本質需求】,而「慾望」也一起得到紓緩,就安定下來。
♡♡
請經常,保持對內在對話的【清明覺知】
然後,做出【自我關懷】的關鍵轉折,當明瞭【本質需求】之後,
立即做出【關鍵的關懷行動】
生命的安在,很簡單就能幸福,就來到了。
♡♡
一般的人們,會用【自我責怪】取代【自我關懷】
「啊都體重增加了,幹嘛這時候還想吃滷味。」
這樣的動力,可能是童年時被對待的模式,而無覺知地拷貝到自我關係中。
這沒關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發出【自我關懷】的問句,例如:
內在責怪的本能:「啊都體重增加了,幹嘛這時候還想吃滷味。」
「好,這裡有來自以前的媽媽的聲音,動機很好,想要保護健康,沒有責怪喔。」
「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另外,一般的人們,還有個習慣,把【自我關懷的行動】放在優先次序的後面。
「冷就冷,忍一忍就好了,騎車騎快點」
或是,「等一下,都綠燈了,我衝過去,再等一個紅燈,我再停下來穿雨衣。」
放回日常生活,就會看到,許多母親或父親,沒有把【本質的自我關懷】放在前頭。
經常把「方便」「省時間」「別人的需要」「被喜歡的需求」「面子問題」「不要成為被注意的人」放在前頭,於是,久而久之,就會【用替代需求來滿足自己】
例如,無法克制地,感受到「吃滷味真是人間最極致的幸福」的蒙蔽性之替代知覺了。
所以,記得,「現在,我能做出的【關鍵性自我關懷的行動】是什麼?」
然後,立刻做。久而久之,我們會得到很深的自我信任,而這就是安全感的起頭。
試試看,經常練習,經常練習,【成為無條件關懷自己的人】
♡♡
所以,最近很火紅的家庭困擾──孩子拒學,也能用這部分來看。
「不去上學能滿足什麼慾望?」
「不想去學校的本質需求是什麼?」
「拒學」是個反應模式,那麼,「他的害怕是什麼?」
「最根本的關懷行動是什麼?」
也就是說,「拒學」是個反應的策略,
方法不對,卻是個「本質狀態」與「人格因應模式」的表達方式。
而我們要找出,這些部分。
然後,仔細回顧,這孩子,需要什麼力量,來通過,那個他想逃開的困難?
─────────
舉個常態的例子是,
不去上學,能滿足的慾望,就是:輕鬆舒適,不用面對挑戰。
不去上學,自然的後果是:去到學校,要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與難。
不去上學,通常的本質需求是:逃開「我糟糕」「我不行」.....的自我挫敗感。
…可能還有:「沒人喜歡我」「害怕同學會....對我」「我很遜」「有一種會死掉的感覺」
比較特殊情況的例子是:「媽媽可能會尋死,我不能離開她」「爸媽可能會離婚,我不要離開他們」
而最初的拒學,沒有被聆聽出本質需求。
不上學成了平常,那些本質的害怕,與需求,就被壓到底下了,新模式是:
在電動中找到新的成就感。
在退縮中,逐漸勇氣變小,害怕無比蔓延。
─────────
這裡的根本關懷,在最初顯露徵兆時,幾個原則,非常重要。
請觀察,若孩子沒有特別乖戾,憂鬱,怪異,我們以健康正常孩子的逃避模式來看,要守住的幾個原則是:
- 不要讓孩子經驗到,不上學的家居生活,真的很舒適愜意。
- 保持關懷,給予壓力。
- 不能太舒適:沒有網路。 需要負責家務,
- 維持學習的責任:要負責維持一個積極學習(閱讀,背單字....)
- 讓孩子能自己察覺到:
- 「我害怕....」
- 「我無能為力的....」「我無助的.....」
- 在面對害怕時,我裡面有弱點,弱點沒關係,我們要練習克服。
- 我最本質需要的,是感受到成就感,是希望能有朋友與被喜歡。
- 守護的是:
- 讓孩子明白,承認這些,也不會被父母輕視
- 找資源,增強孩子的能力,增加抗壓性
- 設定界線,找黑臉,維持平衡的原則與界線
- 在家的生活要有紀律,維持學習是重點。
───────────────────────────────────────
我們對孩子的根本守護,會成為他未來對自己的根本關懷。
即使我們原來習慣中,也沒有對自己有根本關懷,
那就先從自己開始。
一定是先對自己有了根本關懷,也才能給孩子更多根本守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