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A: 跟小孩約定3C的停止時間,時間到了,是要允許他繼續,還是以暴力的方式停止呢!
Mali回答:
基於,說到一定要做到的「核心原則」我會用「非暴力的方式,清晰」停止。
我會確認,孩子的遊戲,打到一場的時間,是多少。
再給他一段時間,把這局結束,然後,我會斷網路。
「暴力」的方式,在我的定義,就是,不顧孩子遊戲進行到哪裡,斷然中斷。
「不清晰」的方式,就是,一直在網路連線孩子掛在網路上時,一直說話叮嚀,吵到人家,卻沒有決斷。
這個前提,能實施,需要環境控制:
在孩子能自制管理穩定之前,我不會給孩子自己的手機有自己的網路。
但是,這個方式,需要在以下的前提,確認的情況下,才會圓滿。
- 在孩子長大的親子互動歷程中,父母一向是,只說真話,說到做到的。
- 3C有限制時間,是孩子在「理念上」認同的。
- 父母有權力管理3C時間,最好是孩子邀請的。
- 3C就是3C,是孩子的友誼與同儕聯繫之一,不是全部。 是孩子的小樂趣和額外成就之一,不是全部。 是孩子的興趣之一,不是全部。
父母B:「這其實可以替換成約定好要做.....!歐,但是孩子沒有做到,該如何處理?」
Mali回答:
對我而言,這題,跟斷3C不一樣。
斷3C,是取走某個東西。 而,孩子沒有做到,是要他去做到什麼。
這還是要問,你的價值觀中,把什麼放前頭?
還有,在這個題目,與孩子互動中,你手上握有多少權力,做出任何決定?
或是,在這個題目,你有顧忌,你無法允許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決定? 例如:夫妻意見,公婆壓力,或,你內在的擔憂與恐懼會干涉?
連續後果或波及:
* 是什麼事情,他沒有做到?
* 這是誰的事情,他沒有做到?
* 沒有做到,承擔的是誰? 連續的後果,誰被波及了?
* 沒有做到,被波及的影響力,是立刻顯見的? 還是長期隱形的?
情境:
* 沒做到,因為:輕忽? 健忘?
* 沒做到,因為:沒有時間,記得要做,但是,其他事情(包含玩樂)太多
* 沒做到,因為,缺少做到的動機。
動機回顧:
* 當初,約定,是如何定的? 孩子有多少自主參與?
* 當初,約定,是如何定的?
* 孩子”認同”這約定嗎?
* 孩子在完全自主的情況下,”同意”這約定嗎?
* 孩子因為某種約束,”不得不同意”嗎?
* 孩子”需要”這個約定嗎?
* 孩子”有能力且可以”完成這個約定嗎?
在我們家,一般而言:
* 孩子為屬於自己會被波及的事情負責,而這裡,沒有任何與我們的約定。
── 因此,沒有「說到沒做到」的情形。
這種,後果的波及,不只他自己能負責,還有生命,或我的信任的,例如:
* 一兩次,說到沒做到,例如:「說好9點30回家,結果10點30才回家」
── 我會抓20分鐘的誤差,然後,當他晚歸,在這範圍內,笑笑,說:「喔,晚10分鐘」
* 當他準時或早歸,我會,超級認真地,感謝,告訴他,這對我帶來的正向影響。
* 當他,嚴重地,遲到60分鐘以上,我會,在「第一次」非常認真地熬夜等他。
── 給他時間,好好地說,何以需要這麼晚回來。 提供聆聽,提供同理。
── 然後,問他,記不記得約定?
── 問他,在考量約定和剛剛他重視的部分,是什麼,讓他選擇把約定放後頭?
── 也就是,我在乎的是,當價值衝突,需求衝突時,他怎麼想?
── 而且,他是有覺知地,選擇遲到。
── 然後,我會請他閉上眼睛,很認真的告訴他,我的在乎。
─── 我會說:「媽媽會有顆心掛著,當你超過30分鐘沒有出現,我會開始頻頻瀏覽,亂猜,你是否有車禍(還跟他道歉,說,這情緒,是我的,我以後會更負責管理好,不要擔心太多) 再次,重申,我看重,因此,超過30分鐘,需求是,打電話跟我說。 我,一定會同意的。 因為,我信任你,只是,不那麼信任生命沒有意外。」
例如:
* 孩子答應家裡的洗衣服要負責。 他有時記得,有時不記得。
── 輕鬆地,提醒他。
── 跟他說,你要負責記得,負責的方式,可以是:「媽媽,我沒時間,這回,給你洗好嗎?」
── 自己心情好,就洗了。 洗完,也沒有提醒他。
更多的是:
* 孩子答應要把髒衣服拿到洗衣籃,卻沒有拿。
── 我會,沒管他「答應過」而是,每次,看到,沒有拿,就提醒他:「要拿去放」
── 沒有情緒,沒有強調「說到沒做到」
── 單純,以1000次的耐心,每次,都當做「第一次發生」就是提醒。
父母1:孩子沉迷手機,即使網路切斷,還很樂地說:「沒有網路也能玩」要怎麼堅持,又允許什麼呢?
Mali回答:
這裡,我會審核幾件事情?
* 孩子這麼說,是否有「與父母競爭權力,你是否可控制我?」的樂趣?
* 孩子的手機裡,有很多手遊嗎?
* 重點是,收手機之後,要做什麼呢? 這是孩子知道的嗎?
* 孩子與父母之間,在手機議題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 孩子尊重父母,知道自己需要節制手遊,父母是被孩子邀請來的「被授權的管理代理人」
── 雖沒有自主同意被管理,但因為,父母還是握有很多權力,孩子只好被管。「掌權者」
── 孩子對於父母掌握權力,口服心不服,成為一種「握有虛權的掌權人」
── 孩子跟父母玩貓抓老鼠的遊戲:「被架空權力的掌權者」
── 父母很兇,孩子沒辦法,只好虛應,實際上,孩子等著自己翅膀長硬了,能趕緊離家。 父母:「被隱瞞的掌權者」
接下來,我會看重的是,孩子自己,對於手機遊戲上癮的依賴是多少?
而他平日,又有多少熱情與意願,擴大到他的生活。
以上,這些,都是我看重的。
我看重的,真的不會是,在那時候,我到底,要不要強硬搶走手機。
而是,我到底,有沒有,支持到,倆人的權力議題,擁有實際上的被尊重。
以及,孩子到底,對生活與學習,有沒有熱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