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我們在不浮沉的早上祈禱詞是這樣:
「我請求並設定意圖,連結眼前....的符號密碼,向祂的神性敞開。 讓我能與之連結並感受,在良善中與之合作。」 這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神性本質,若我們能與之連結,人與人之間,就能在良善中,以神性彼此合作。
♡♡
這很有意思。
因為,這週,在講課中,我們來到「關係花園」一書中的「物化」的概念。
物化,是把人當成提供我滿足某種需求的”客體”(object),而非一個有需求有感受的”人”。
關係花園,借用客體關係的理論來述說。
提到,嬰兒由於還沒有認知發展,因而,把父母當成一個提供食物與舒適的「客體」(亦即,沒有需求的提供者),而這份早期發展出來的「態度」成了一種「物化」會遷移到親密關係中,把伴侶當成「照顧我的人」「滿足我需求的人」若無法得到就會失望,或以控制的方式,想要改變對方。 當雙方都如此,就來到權力鬥爭。
我在講述這段時,說了我的看法。
我說:「我不完全同意這段說法,也就是,我們在靈魂計畫中,選擇了這對父母,就是帶著曾一起轉世的緣份,以及共同的約定前來穿越某些生命課題,回到愛中的集體心願。 因此,即使,我們一出生時,在認知上的空白,而遺忘。 然而這些神聖的約定,這份宇宙體系的聯繫,依然是在的。 也就是,當我們照顧嬰兒時,也記得自己的人性,不要以為嬰兒還不懂,就單純只是,照顧他。 而是,從第一天開始,就要把自己的主體,流露在互動中; 也信任並與嬰兒自身的主體互動。」
(例如:我每天都和家裡的螞蟻互動,或是,出門時與太陽與風互動一樣。)
♡♡
最近,和好友一起討論,何以一些體制外的學校,很多孩子,如此自我中心,無法與外界連結? 我的一個觀點,就是,太多認知中心的教導,強化自我的肯定,反而,讓孩子聽不到,來自心的聲音,以及,敞開心,去感受,與周圍世界的綿密溫柔聯繫。
於是,上週三,在台中的「理書帶著美麗媽去你家」
我使用了「人格蛻變卡」結合Stephen Gilligan老師的「你既是....同時也是....,不只這樣,你還是更大更美好的存在。」的練習。 陪伴父母們擴大視野,不被孩子的現象暫時困住,而是,同時看到更大的地圖,而有更深的信任。
♡♡
早上,在準備地海的課程,摘要了一段非常美的文字,讓我好觸動。
故事提到,在沼澤高地的嚴冬,一個迷路的旅人,藉由一頭母牛的幫助,來到了附近的農庄。 農庄的女主人,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貧窮農婦阿賜,在開門時的片刻:
她說,接著看見來人。
她首先想到的是王、貴族、歌謠中的馬哈仁安,高大、挺拔、俊美;下一刻想到的卻是乞丐、迷途的人,衣著骯髒,以顫抖手臂環抱自己。
「我迷路了。我來到村莊了嗎?」他的聲音既啞且粗,是乞丐的聲音,但不是乞丐的口音。
「還有半哩。」阿賜回道。
「那裡有旅舍嗎?」
「那你得走到歐拉比鎮,大概在南邊十到十二哩。」她只思索片刻,「如果你需要房間過夜,我有個空房。如果你要進村子,阿三那兒可能有一間。」
「如果可以,我希望在此留宿。」他用高貴的語法、打顫的牙齒說,一邊緊握門把強撐。
♡♡
這個樸實的阿賜,看得到,來者如王般高貴的內在本質,也看到他外在如乞丐般的處境,
這就是,早上的祈禱詞所說的:請讓我向與我相遇的人事物敞開,看到祂的神性,在良善中,一起合作。」的美好。
身為孩子的我們,看著父母,能看到他們的全部,身為人的盡心與掙扎,得意與潦倒,溫柔與困難嗎?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在孩子面前,在敬重自己與珍惜自己的前提下,呈現自己身為人的點滴,讓孩子及早,以人對人相互尊重的方式,與世界相遇嗎?
身為人的我們,能意識到,我此刻雖然生氣了底下還有著力量,此刻雖然沮喪了依然是個有尊嚴有力量的人?! 這「更大更美好的存在」之自己嗎?
然後,我們與大地與人事物相遇,真心地,能感受到,無比微妙的宇宙力量,時刻與我們同在,而對方,有著良善與美好的質地,可以與我相遇嗎?
這些,是我真心盼望。
看見了!好美,感恩有您!
Posted by: 阿日 | 2023.03.30 at 08:47
好美,感恩有您!
Posted by: 阿日 | 2023.03.30 at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