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一個線上演講,收到一個提問:
「孩子成年了,很少聯繫,我跌倒了,
長輩罹患重症,覺得很傷心,覺得痛。
到了國中,母子衝突嚴重,因而開始上成長課程。
現在,心中對於孩子疏遠疏離,感受到傷痛的同時,
內心還有著自責,憤怒,無法克制的憤怒。
也導致,孩子一個月一次的電話,母子兩很快就不歡而散。」
我想起,在成長課程中,很多成年子女:
「很久沒有打電話回去,想打,又沒有行動。」
「很想抱抱父母,但是,回到家身體就僵硬了,最後挫折離開。」
「我在外面買房子了,而這個好消息,卻怎麼樣也無法對父母說出口,我好受困。」
「我媽媽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原原本本聆聽我說話,而我,也還沒放棄,想要得到無條件的支持,因此,我困住了,生命無法往前。」
「也能是怕被情緒勒索吧! 我盡量減少接觸。」
「看到他們年老了,也想做點什麼,但是太害怕自己失去自由。」
「我明明辭去了熱愛的工作,回到台北,就是想要趁著他們還活著的時候,好好親近。 然而,回來這幾年,我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我真的努力了。」
♡♡
早期的管教,有理說不清不被理解的無奈,後來的誤解,形成關係的糾葛。
心中沒有完全硬化的子女盼望一份柔軟的靠近,
一直還無法斷離的子女還盼望一個「原原本本,如是的被聆聽與接納」,有時,甚至因為這盼望而卡住了。
心存感恩,想回報的子女,又由於人際間的困難無法靠近,而抱持著愧疚感。
♡♡
還有這樣的子女:
可能父親外遇,就離家了,母親單身養育孩子,
而父親到了晚年臨終時,需要醫療委託時,重新聯繫上。
子女們會有不同的立場,最大心的立場是,就照顧父親臨終吧!
也算是,為自己的未完成,有了完成,以及,全然釋懷的自由。
或是,父親是個僵硬的爸爸,而到了母親過世之後,父親到了晚年,那個獨生女的女兒,負起照顧的責任。
然而,這孝心,不會魔法似的,直接讓父親柔軟。
所有老人家的不理性,躁脾氣.....都成為女兒的困難,痛苦,衝突,....再抉擇。
而這女兒,有著無比的毅力與決心,真實地用靈性的觀點來看,把每個當下的困難,都去理解,都去疏通.....
終於,來到,可以碰觸父親,並能感受柔軟心的珍貴時刻。
♡♡
子女們怎麼透過自我轉化,鬆開穿越,放手或圓滿......這早期關係的糾葛,我見證得比較多。
成年子女的父母們怎麼透過自我轉化,願意鬆開也放手,在心中找到圓滿,或在關係再次能靠近..... 我見證得比較少。
我倒是,見證過好多,孩子青春期的父母,真心轉化,而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因而,親子關係柔軟而流通起來的例子。
這些父母,通常,要從「望子成龍」的聚焦,來到「關係交流」的聚焦,以及,「放手孩子的功課,並信任孩子。」不容易,需要一點時間,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的轉變了,在青春期,是有機會,建立一種信任關係,而擁有的情感儲備,得以,在孩子成年與父母老年時,成為連線與潤滑。
♡♡
這個孩子已經成年,盼望孩子多聯繫,甚至,也許,是需求孩子能多幫點忙的父母,我們能找到什麼樣的可能嗎?
♡♡
首先,父母需要,把「需求」和「受傷」分開來。
也就是說,我們也許可以提出請求幫忙,請孩子幫忙一些很實際的忙。
像是,「.....時候,需要你幫一個忙,大概就是....的忙,你可以嗎?」
而萬萬無法,需求與盼望孩子的情感。
情感就是這樣,有就有,強求更難堪。
也許孩子有情感,而那些情感凍結在彼此的誤解與糾葛底下。
那些凍結的破冰,無法仰賴積極行動而融化,反倒是,透過接納疏離,自己不過度受傷,而等候機會融化。
像是,在孩子打電話來,明白自己有情感需求,也有覺悟說,這些需求只能自己照顧。
因而,會有機會,在電話中,不會散發濃濃的匱乏感,而有機會,母子兩輕鬆的說話。
♡♡
每個人都要練習的,就是,把「需求」與「關心」分開。
其實是想念孩子,需要孩子的情感,卻打電話問孩子說:「你過得好嗎?」
這就是,用「關心」包裝的「需求」,會帶來困惑,也會讓糾葛更多。
倒不如,單純的說:「我想念你。」這樣就好。
接下來,就是要把「期盼」,用「請求」與「寬納」來取代。
「我盼望這個中秋節,你回家吃個晚餐,我們聚聚。
這是個請求,不知道,你願意嗎?
如果沒有成,我已經有心理準備。
雖然會失望,我會想辦法,照顧自己的。 請不要因此有負擔。」
♡♡
成年父母,對於孩子的疏離。
內心的傷,應該是辛勞付出而沒有回報。
複雜的是,在孩子年幼時,我們的辛勞付出,背後,無覺察地,混入了,自己的期待與害怕。
期待孩子好,害怕自己做得不好。
期待孩子順利,擔心孩子惹麻煩。
因為這樣而付出過度,付出過多.....因而,容易失衡。
不小心,就會有控制需求。
也就是,這個傷,這個難受,還包含這些憤怒。
有很多,不是,與這孩子之間的份呀!
這些夾雜著憤怒的傷,
包含,自己是孩子時,與父母之間的。
包含,自己強求自己,與內在小孩之間的。
最後,是自己的期待,犧牲與索求的糾葛,困住了自己。
有這麼多糾葛,是在父母之內,
這個發現,是個好處,有力量的,
因為,我可以自己來。
♡♡
願意信任嗎?
隨著,自己內在糾葛的解開.....
人際間的柔軟,是有希望的。
為自己的幸福而做。
不要說,為了親子關係而做。
上成長課程的動機也是,
不要說,為了親子關係而做,
而說,為了自己的完整,自己的幸福而做。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