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憂鬱》─〉《世界的光與愛》
憂鬱,非常像是一種透明的包膜,讓人與現實世界隔絕一層;隔著這層包膜,當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而外在世界的喜樂,風光,煩躁,急迫......都不是立即能碰觸他們。
他們活在這樣的世界,獨立而由情緒主導並藉由記憶與信念自行複製衍生的世界。
用電影來打個比方,「總鋪師」的小婉躲在紙箱中的幻想世界,是其一。
不過,憂鬱的人的內在世界,可能不會那麼可愛或清爽,是比較慢、沈、而藍色。
最強烈的電影呈現,則是很久以前,羅賓威廉斯所主演的「美夢成真」,
電影中他的老婆,因為丈夫與孩子車禍身亡而掉入憂鬱,重度憂鬱而自殺,
自殺後掉入的幻境世界,維持著冰冷而流淚,深藍與黑色,冰白與乾枯的眼睛和無感的知覺,
應該就是重度憂鬱最貼切的描述。
總鋪師的小婉,在壓力時,暫時躲到箱子中隔絕一下,需求的是暫時離開,回到自己深處。
憂鬱也有這樣的功能,讓人不會被現實拉走,能留在內在世界,那需要被舔舐療傷的深處。
然而,憂鬱卻帶來了隔絕,
小則一個可以被拿起來的箱子,
大則一個魔幻的幻相世界,需要強大的愛的力量才能衝破闖入,才能用聲音與搖晃來喚醒。
這隔絕導致外界的光與愛,有難度或非常難以進入。
憂鬱者理解這世界是隔著這層膜,膜外的現實世界(無論是正向或負向)都變得遲緩而延遲。
膜內的憂鬱者自身世界,則用僅於的幾個限制性元素自行衍生創造,翻來覆去都是更導致憂鬱的情節。
憂鬱者,需要一個規律的有滋養的生活。
例如,固定的散步,游泳,與人共享食物。
而重點,則是遇到能不害怕並能進入他們的內在世界,在他們的世界中用他們的法則與他們互動,
卻又同時能帶入接納、不急於改變,而內在又充滿愛與光的存在狀態。
憂鬱者,無法接受明亮的光或過度溫熱的愛。
在光工作者的內涵裡,有一種光,稱為黑光,是不刺眼,看不見,卻是絕對愛存有的光形式。
黑光的比喻,最適合讓人理解,當我們想要把愛與光,帶入憂鬱者的世界,所需要有的深呼吸與細心。
這光與愛,會是緩慢而漸進,節制而聆聽的,
猶如一個飢餓過久,初初恢復飲食的人,不能一下子給太多食物,可能會消化不良而生病或死亡一樣。
帶入憂鬱世界的愛與光,需要一次一點,聆聽回應後,再多一點。
直到,愛與光,滲入了最初導致憂鬱的原因,憂鬱者的自身產生了自己的愛與光。
那層包膜,就會一下子被融化,他們能回到真實的世界。
當然,若這帶著愛與光的人,不是一個沒有關係的外人,
而是,原來產生憂鬱的起因,那麼,這個關鍵當事人的真實的愛,以及不在依附關係中的真誠,以及耐心和節制。 是另外一種帶來解脫,並讓膜可以脫落的重要因素。
世界的光與愛,一直用不同形式在碰觸並滋養著我們。
一盞蠟燭,
一朵小花,
一杯熱咖啡,
一個安靜的碰觸,
手縫的抱枕,
手編織的襪子,
一小幅圖畫或問候,
每日「吃過沒?」的短電話問候。
孩童的純真眼睛,
無心而真心的接觸.....
很美而溫和的日出,
山的氣息,
午後的薄陽,
烤餅乾的香氣,
晒過太陽的棉被
...
..
.
都是愛與光的展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