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害怕與恐懼》─〉《警醒》
害怕與恐懼,害怕是比較淺的表現在外的;恐懼是比較深的從內往外的。
恐懼與害怕,是一個很有深度的情緒。
最純粹的恐懼,甚至不需要通過大腦,是生物在面臨致命危險時的本能感應反應。
那種純粹的恐懼,會讓人警醒,寒毛直豎,腎上腺素直接分泌,眼睛瞳孔放大,血液集中在逃跑的雙腳,臉色蒼白。
然而,這種狀態,若沒有大腦的干預,或拘泥於錯誤的模式,身體會有一種本能,
知曉,如何做,如何逃跑,如何帶領自己離開危機。
這是一種生物本能,接近動物性的,沒有太多思考與念頭,是無念的行動力量。
所謂「不純粹的恐懼」則是,因為殘留的各種害怕沒有清除,
累積而來的思慮,擔憂,顧慮,或過往驚嚇,災難制約下來的條件式害怕反應。
這種反應,會在沒有真正威脅時啟動,在日常的小地方啟動,
啟動後,我們被害怕所箝制,變得退縮,變得無助,變得緊張,
容易被激怒而作不必要的攻擊,
或是,容易被誘導而作不必要的消費或行為,
或是,就是退縮了,逃跑了,不敢有所突破性的行動,或是,呈現僵化的動作與行為模式。
長期處在這樣的認知結構中,行為呈現一種模式,
遇到做決定時,也以「恐懼」為考量而難能有正確的直覺與行動,
人生,會來到一種「僵化」的模式。
打「安全牌」,也許有了平安,卻少了真實的快樂。
害怕與恐懼的背後,有一種我們需要的狀態,就是「警醒」
警醒,就是不沈醉,不落入心智內在運作,沒有預先的僵化判斷,
而與環境保持警覺,隨時對環境的變動敞開知覺,並維持一個警覺與清醒的狀態。
不會假設大家都是好人,也不會害怕隨時有壞人,
不會被情緒衝動所帶領,也不會被歡喜或慾望所模糊知覺系統。
警醒的人,保持觀察,保持理性,保持行動的內在規劃。
同時,能放鬆,能與環境同在,能融入當下,有所享受。
為了擁有以上的力量。
我們必須淨化我們的恐懼與害怕。
主要是認知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想法,一些對於危機的黑白二分的看法。
也就是,危機是到處有可能的,卻不是用原來想像的方式,來在害怕中防止危機。
我們要有對於複雜人性,以及環境中蟄伏的危險,有清晰的知識以及願意面對的勇氣。
然而,回應這些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警醒的清澈知覺。
以及,對自身慾望和恐懼的敏銳覺察,並且能習慣不受慾望與恐懼帶領而行動。
我們可以針對各種恐懼議題來做能量上的清理。
還需要針對各種現實議題有知識上的討論,和認識。
我們需要對人性結構,以及人們如何的慾望和恐懼,誘惑與控制,有所理解。
並且在危機時,有的一瞬間的足夠的保護與逃命知識。
最後,練習靜心,知覺的敏銳,耳朵眼睛嗅聞的敞開與機智,是重要的偵測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