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恐慌》─〉《鎮定》
恐慌,是一種狀態。
放大了壓力來源的精神狀態。
恐慌時,我們不合理地回應壓力,有時候,自己的恐慌反應(心跳快速,呼吸急促,思慮當機)反而迴盪又增加了恐慌感。
恐慌的評估,
- 啟動恐慌的源頭的特定或泛泛,
- 啟動時所需感官刺激的最低刺激閥,以及,
- 恐慌後的身心狀態。
例如恐鳥的人:
- 是真實的鳥,非常逼近才會恐慌; 還是,只要是羽毛都會?
- 鳥,要靠到多近? 一隻鳥會嗎? 可愛的小鳥也會嗎? 或是,連鳥形的圖案都會?
- 恐慌時,就是感受到緊張,焦慮; 還是會伴隨心跳加速? 暈頭目眩? 呼吸急促?
也就是說,有些恐慌,是可以在生活中包容,成為小小的避開,而不影響生活平順的。 例如:輕微的懼高者只需要避開一些特殊情境,生活可以無虞。 對鬼的害怕,可能在某些時刻緊張些,而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下也能獨立生活。
而敏感度高,反應劇烈,連結廣泛的恐慌,則全面影響生活,甚至到了寸步難行的程度。 例如:高敏感的潔癖,生活被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對於身材變胖的恐慌所引起的厭食症.....這類別的恐慌,伴隨著強迫行為,在精神科會診斷為身心症,也就是,到了妨礙生活與獨立,或阻礙個體發展與成長的程度。
這些恐慌的對象,若我們稱為客體,例如:高度、鬼魂、骯髒、身材變胖....其實是個"誘發"或"假借"。
誘發途徑的恐慌,比較容易。 我們須清楚,恐慌者真正要逃開的是什麼? 什麼能誘發心底的恐懼能量? 是曾經有個痛苦的事件回憶? 還是那個被嚇壞的連結記憶? 也就是說,是真實有過一次自我無法承受的爆破記憶,或是,童年時過度放大的恐懼記憶,因而把客體銘記成「敏感警戒」,而形成了恐慌的症狀。
這類別的恐慌,能來到鎮定的訓練,如同牌卡的圖所表達的,是需要明辨影子與實體的區別。 引發我內在恐慌的是影子,而實體為何? 若我們能在影子與自身的恐慌反應之間,有個可以「隔離」的知覺縫隙,就有可能,可以安定住心神,而與那個「客體」共存。
如同過去,有恐鳥症的我,可以凝視著鳥,守護著自己內在可能被誘發的影子記憶,而在當下深呼吸達到平靜。
♡♡
而"假借"的恐慌,則比較複雜。 也就是,當事人"假借"這客體的恐慌,而欲避開的可能是更多的壓力,成長獨立的迫切,或是,一份自我價值感完美與固著; 或是,一份依附關係的糾結無解.......而把所有精神能量集中到某個比較"不刺激與敏感的象徵客體",最後,反倒是在這客體上凝聚了種種恐慌的能量結構。 本來怕的是月亮,最後成了怕水中的倒影,而成了只要有水都得避開的困窘狀態。
這樣的情景,要來到鎮定,需要的是在安全感下,讓心智向智慧敞開,而這智慧是靈性上,屬於"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的積極力量。
♡♡
接納,我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接納,我可能會或已經呈現過的自我形象。
接納與明白,父母,不會是永恆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而我的生命,所有遇到的困境,乃是基於我的舊經典,舊地圖,舊的耳提面命,所導致的。
所有對真實人生的困難,我所想像的所創造的困境,已經脫離實質上我要面對的了。
當然,這份接納,對於無恐慌困擾的一般人,都嫌有點難,更何況是有恐慌症綑綁的特別人士?
也因此,周圍的人要支持這樣的人或孩子,
需要,「沒有企圖心」地,提供一種「擁有這樣無條件接納的愛的質地」的素材,日復一日。
這是一種「重新長大」「重新被親職」的概念。
我們可以把「恐慌反應」視為一種壓力的”應付反應”,然而,久而久之,當事人的世界,卻被這"應付反應的模式"給重新建構成一個「寸步難行」的魔幻世界。
所謂的「鎮定」,對這些人而言,是回歸當下的立足點。
如何,有個立足點,可以與自己用逃避心智所建立的魔幻世界「保持距離」。
除了決心,深呼吸,與當下的連結之外,那個能穩住,使這立足點更堅固踏實的建立,就在於「日復一日」的「重新自我親職」。
♡♡
「重新自我親職」,讓我們找活得更大我些的"父母"來,與之日日相處。
這"父母"是形而上的,無需真正的人。
像是大自然,藝術,或,一些有愛的媒材。
日日固定的園藝時光。
有紀律與規律的單車訓練。
規律而沒有目標或企圖的自由書寫或畫畫時光。
.............
或是,聆聽Mali的聲音,那麼多年的演講資源,的確是個無條件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