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嫉妒》─〉《自知自重》
嫉妒,是一種沾粘,讓自己的注意力無法從「匱乏」離開的黏絲。
「從別人身上照見自己的匱乏而沒有承認的動機」是嫉妒的本質,很多時候,當事人未必能感受到嫉妒的情緒感,
除了感受到嫉妒之外,可能還用以下的狀態表現:「酸言酸語」「看不慣」「批判」「看輕」「愛找碴」「冷漠」「不在乎」「忽視」等等.....
與嫉妒相似,更純淨些的感受則是「羨慕」,羨慕是「從別人身上照見自己的匱乏與渴望並承認」,清晰的知道自己卑微或想要成為的樣子。
羨慕之於嫉妒的純淨,在於承認並鬆鬆面對,而嫉妒之所以困難則是焦點放在他人身上卻不停被自身匱乏感刺激,
因而嫉妒會產生複雜的糾結,憤怒、不平衡、甚至會有傷害他人或搞破壞的潛藏動機。
無論羨慕或嫉妒,更核心的起因,都在於自我重要感的需求。
我們的自我,從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是我們的意識形塑「己」「他」之別的結構,
自我重要感,自我穩固感,自我安全感,是我們的情緒平穩的關鍵,
而自我精進感,自我進步感,自我追尋渴望....則是促使年輕人進步與前行的重大力量,
自我仰賴於「和外界的比較」或是「以外界的眼光當成眼光」來看間或認識自己,於是有了「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後,會有一種「外在眼光的現實」與「內在期待」的落差,如何調整這落差,成為正向的力量,則是人格滋養度的考驗。
自小,在失敗或犯錯,與外界或父母期望有落差時,得到的寬容與允許,得到的信任與鼓舞,是一個人在面對自我落差時的基礎態度。
而嫉妒,就是在這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可能,屬於糾結樣態的情緒。
嫉妒的核心本質,就是「自知自重」
透過與他人比較,我知曉自己,
無論知曉自己的哪種樣貌,我看重自己。
這是一種很舒適的穩定力量,在自我經常會碎掉的發展歷程,自知自重成了中流砥柱。
不願意自知而不一定能自重,則是嫉妒的基礎。
調適嫉妒的心情,來自於把往外的眼光轉而往內,好好地看見全貌的自己,
知曉每個人都各有所長,自己的生命發展重點與他人有別,並看重自己的原貌,以及現在的樣貌。
當我們看重自己,就會為了自己的匱乏或渴求而立定志向努力,這是前行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