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負向》─〉《正向》
關於「負向」與「正向」從圖片中的象徵,可以說得最清楚。
那圍籬圍起來的世界,可以象徵我們內在所處的世界,內在小孩與植物小動物們生活在其中。
或是,那圍籬圍起來的世界,可以象徵我們所遭遇的外在世界,我們自己以及其他發生的事情正在那裏。
而負向,就是,繼續丟擲泥巴。
正向則是,進到裡面,開墾與打掃,撫養與照顧。
負向:對於無法獲得自己喜愛的部份,我用泥巴砸自己;
對於我不舒服的外在世界,我也用拿泥巴砸之。
評斷、責怪、抱怨、吃有毒的東西、忽視、暴力、不抱希望、一再被引發負向情緒而不負責......都是砸泥巴的動作。
正向:對於無法獲得自己喜愛的部份,我想辦法開墾與澆灌自己;
對於我不舒服的外在世界,也想辦法開墾與澆灌。
正向的耕耘,首要動作則是:接納、承認、相信自己、相信世界、相信更大的存在。
接納、凝視、花心思去理解、聆聽、與之對話、納入並函容、抱持信心與希望、眼光不被表象或局部而侷限、找到可以努力的焦點挽起袖子工作、請求幫忙、對於無法作為的調整自己的存在狀態抱持信任,並願意交托給宇宙.....這些,則是正向動作。
一個習慣正向的人,對於周遭,有著正力量的影響力。
一個習慣負向的人,會吸引更多的負向來到。
基本上,人格的正或負的傾向,大部分來自童年時,主要照顧者以及基本生存社群的態度,的"回應"以及"回應後的回饋"
這意思是,一直被用負向對待孩子會變成負向嗎?
不一定。
因為,要形成孩子內在的態度,根本關鍵還在於「孩子回應負向的自我態度」之後,所形成的內在記憶與回饋。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有其基礎氣質,一開始,孩子用基礎氣質的方式來回應周圍的正向或負向,
有些例子,負向環境長大的孩子,特別對負向警醒,因為,這孩子內在正向的豐盛力量,成為他的依歸。
無論如何,能提供一個正向態度的環境,支持我們的孩子長大,還是很大的支持力。
對於已經慣性負向的朋友,
可以從「接納我們的負向」,「用正向來對待我們的負向」開始。
察覺到自己負向時,用「我接納自己,無論如何,此時此刻,我的接納,帶來愛」
接著,讓自己接觸純淨的正向力量:例如:大自然,正向的故事。
然後,重新與人對話,回頭去與內在的批判性,懷疑性對話。
接著,我們會找到一直活在負向的內在小孩,用一個儀式來擁抱與接納。
這就是逐步轉為正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