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成就取向》─〉《發展真實自我》
所謂的"取向"就是指每次都放在前頭的優先次序。
素食取向的人,有機會一定吃素;
他們不一定像素食主義一樣,有清晰的理念或戒律在背後支持,然而,無論自覺或不自覺,他們取向......
成就取向,就是,有意或無意識把追求成就放在前頭,
他們擁抱獎杯,被成就取悅,他們樂於成就,追求成就。
我們說一個人有”事業心”是說,他們有積極發展事業的企圖心,積極去努力與促成事業發展,
事業心積極的人,包含成就取向的人,也可能包含發展真實自我的人。
這其中有何差別呢?
那要看,在每個抉擇時,以「獲得成就」為主要焦點,或驅動的目標,還是選擇從內在洋溢出來的熱愛。
成就,可能是外在定義=「結果讓人羨慕」「證明自己優於許多人」「獲得社會肯定」「金錢獲利」「達到更高的位置」
成就,也能是內在定義=「自我確認」「自我挑戰成功」「自我掌握感紮實」「內在的想像與外在的顯化完成」
也就是說,是「追求真實自我取向」的人,也可以「獲得成就」
差別就在於「是否從內在洋溢熱愛」「忠於自己」以及「當兩者衝突時,維持或不忘內在真實的渴望」
兩者的關鍵差別在於:成就是隨之而來的結果,第二項參考指標,或是,唯一追求的目的。
兩者還有一本質差異在於:成就取向的人,以外在的肯定為回饋;
而真實自我取向的人有仰賴內在回饋系統,外在是否肯定固然也會打擊或激勵他,卻不會因此而失去內在的靈魂回饋。
內在回饋系統發展的完整,決定一個人是否能輕鬆活在有評斷或獎懲的外在評價,
因為,外在評斷或成果要流向內之前,有一個「內在回饋」作為緩衝。
內在回饋系統包含:
- 我是否盡力了。
- 我是否正在一天天鍛鍊並且進步。
- 我是否快樂工作?
- 我是否盡力把真實的能力發揮了。
- 我是否享受其中,並樂在過程。
- 我是否依照我想要的計畫練習熟練並來到一個境界。
- 當我完成工作(或比賽)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已經享受到滿足感;並準備下一波的練習或工作。
- 我提醒自己要注意的點,或者,先前困難克服的地方,這回,更滑順且圓熟地通過了。
- 這份努力與練習本身,背後有更大的地圖。
- 這個過程以及成果,對於我的生命有意義。
- 這過程以及成果自身,已經帶給這世界禮物,無論是喜悅的能量與滋養,或是,成為他人的典範。
- 即使努力的成果還沒來到外在肯定,我依然感受到:人格因此而擴大,意志力被磨練了,跨出舒適圈,更了解自己.....
- 我能明白,或了解,當我穩定了內在練習與精進的流,接下來,要如何納入外界的需求,進而,再次清晰自己的方向。
- 這過程讓我感受到靈魂飽滿而喜悅。
我們看到,這回饋系統,來到最後,需要「納入外界的需求」而蛻變自己的作品或努力。
因為,我們在追求真實自我的道路,"自我"需要蛻變到"含納世界的大我",
也就是「外在成就」對於「追求真實自我」的人,
所象徵的,不再是一個成功與否的回饋系統,
而是,一個我是否從小我擴大到大我意識的回饋系統。
以追求真實自我為方向的人,一直需要納入外在成就來成為一個回饋,而不是以外在成就來導引自己方向。
這兩者細微的不同,象徵了,我是否活在自身的力量中,
或是,我依賴外界的肯定來成為肯定或打擊的標的,這就是把自身的力量交給外界了。
❤️❤️
在教養上,如何支持孩子,能留在裡面為先,然後,走向含納外界評價的內在力量呢?
第一:年幼,在孩子專注於他的活動(工作)時,請不要輕易用自己的需求或叮嚀去打擾他們。
- 提供孩子安靜的環境,不打擾。
- 或,在一旁,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偶而去觀看,並做出一點點「積極聆聽」的回饋
- 或,與孩子共同做一樣的事情(如果自己也喜歡的話)
- 提供環境與工具的支持,提供老師的支持。
第二:漸漸長大,在孩子"工作"後,帶領他們給自己內在回饋:
- 告訴我,你(這幅畫)叫做什麼? 你想(畫)出的感覺是什麼?
- 你花了1個小時完成(這幅畫),身體感覺怎麼樣? 內心感覺怎麼樣? 你會怎麼讚賞自己?
- 在(這幅畫)中,你最喜歡的地方是什麼? 你覺得哪裡最了不起? 最特別的地方是什麼? 哪個時候你克服了困難?
- 過程中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 那時候你對自己說什麼?
- 過程中有沒有充滿快樂的時候? 充滿鼓舞感的時候? 那時候覺得自己怎麼樣?
- 你覺得會有什麼樣的人,也會被你的(這幅畫)所感動?所觸動?所歡喜?所鼓舞?
- 細節:這個(線條)你怎麼做到的?
第三:提供自己的真實回饋給他們:
- 無論如何,一定要花時間了解與融入他們的過程以及成果。
- 然後,讓自己的身心融入,並說出真實的身心體會。
- 說說自己喜歡的地方,說出自己比較沒有感覺的地方,說出哪裡是讚嘆與欣賞的,哪裡想要看到他們可以如何不一樣。
第四:在孩子得到外界回饋,無論讚賞或批判,支持孩子函容與消化。
第五:不要用外在的他人,來與自家孩子比較,或以為這樣可以刺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