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舒適圈賴著》─〉《跨出舒適圈》
舒適圈,我們在其中優遊自在,如魚得水的地方。
「跨出的舒適圈」則是我們的力量,夢想,以及,成長。
舒適圈待久了,自然會想要突破,想要有新挑戰,想要更大空間的揮灑,想要更深的展現,想要更忠於內在創造力......
然而,跨出舒適圈,需要一種「確信」
這「確信」奠基於「不把追求舒適放前頭」,以及「不讓懷疑與擔憂阻礙腳步」
「確信」的人,把「真實渴望的實踐放前頭」,「與自己的力量同在」並且「凝視著更大的前方,那是鼓舞與夢想的方向」
舒適,是重要的。
然而,舒適的追求,不需要放在人生的前頭。
父母照顧孩子,讓孩子舒適一點,在重要的時刻(例如生病受罪時),是一種體貼與愛的深刻展現。
但若把提供舒適成為責任與習慣,就毀壞了孩子前進的深刻力量。
過度耽溺於舒適的孩子,前方像是一道無形的牆,任何要跨出的舉動,都要拉扯很久。
例如有些孩子賴在冷氣或暖氣的舒適圈,無法上山,無法曬太陽,一吹風就感冒.....
例如有些孩子賴在太多鼓勵與獎賞的舒適圈,無法承受挫折,批評其他的大人沒有愛,而失去自發前進的動力.....
例如有些孩子習慣用購買來解決困境的舒適圈,他耽溺於物質世界,並以此成為認同,這樣的孩子連基本的惻隱之心都壞了....
例如有些孩子的大小生活需求在年幼時都是被服務的,那麼,這孩子就與"克服困難的力量"和"主動與負責"隔絕了。
例如有些孩子習慣贏,一點輸就成為「不舒適圈」這也很危險,他的生命根基很脆弱,讓人擔憂。
例如有些孩子的慾望,一直被照顧得很好,而慾望成了主導,使人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成為他的強項.....嗯!他長大後周圍的人都是災難。
.....
(請原諒我今天寫字比較犀利)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耽溺在舒適圈的或多或少。
有時是想要自助旅行卻每次還是選擇了跟團,
有時是想要練習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卻還是賴在用價錢買出來的優質旅行,
有時是想要擴展見聞,卻只能與同溫層分享與說話,
有時是想要展現自己,卻礙於不確定而遲遲退縮.....
那種「跨出的勇氣」需要鼓舞並自己來,
否則,宇宙聆聽到了我們的渴望與退縮,就會用「意外」來幫我們一把。
「意外」能提供的"禮物"貢獻,就在於「讓我們無法不跨出我們的舒適圈」。
這種力量,來自於,站在存在的根基。
當我們能離開「自我」的根基,聆聽靈魂渴望,或站在存在的根基,跨出的勇氣,就驚人了。
要找回跨出舒適圈的力量,有幾個層次可以練習:
- 身體的力量:規律而有紀律地運動,在安全而激勵的心跳範圍,增強心肺與核心肌肉力。(這是我的弱項呀)
- 陌生的力量:試著,每天,嘗試一點陌生....走新的路,與陌生人說話,做出陌生的好行動,突破成為每日的鍛鍊。
- 真誠的力量:試著,突破人格面具,每天,多說一點真誠的話語,用愛來說,用心來表達。
- 說不的練習:如果,你是個說太多yes的人,那就練習說不。
- 說是的練習:如果,你是個說太多no的人,那就練習說是。
- 親密的練習:如何能與重要的人更親密一些? 如果你的舒適圈是維持自我掌控感,那就,與重要的人更親密一些。
- 練習去要求:如果,你是個無法要求的人,那就練習去要求。
- 練習照顧孩子少一點:如果,你是個給過多照顧的父母,那就,試著,不被擔憂與習慣驅使,讓孩子多負責一點。
- 不怕髒的力量:去清潔髒的地方,練習在街頭給出服務,流浪動物之家.....
- 不怕輸的力量:如果你從來不競爭,那麼:去挑戰,去競爭,認真的玩,想辦法贏,然後,也迎接輸的錘鍊....
- ......
2017,給自己一個跨出舒適圈的計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