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自以為知》─〉《純真的好奇》
自以為知,就是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
當一個自以為知的人在看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只會在他已知的部份。
當一個自以為知的人在聽的時候,他只聽到原來他想聽,或符合他假設的脈絡。
一個自以為知的人是不太容易有細微的瞬間的觸動感受,他若有感受,就會是模式性的誇張感受。
什麼是「細微的瞬間的觸動感受」?
那是一種只存在於當下,因為願意"空出自己,成為孩子",於是,能被生命碰觸到。
在那瞬間,原本因為已知而有的認知屏障,因為我夠好而有的自我遮蔽,消失了。
於是,生命可以進來,觸動帶來生命的光,人與人的界線消弭了,來到一種互感合一連通的神奇狀態。
這種感覺聽起來很神奇,其實,當我們能放下自我,純然地與跟純真的小孩玩在一起,或懷抱一個嬰兒.....
就能體驗到。
也就是,自以為知,讓我們對人事物失去了純真的好奇,也失去了真實能與生命連結的能力。
自以為知的人,永遠用他自己的知識與邏輯來理解外界,別人成了它者,成了他們分析並用來彰顯自我的對象。
別人的故事成為素材,用來詮釋並彰顯他們的認知地圖的材料。
在網路時代,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以為知的毛病。
自以為知的孩子,在學習上,很可惜地,很難真實扎根的學習。
他們在學習與吸收時,感官沒有全開,"開"就是開機的意思。
眼睛看著,耳朵聽著,心敞開著,身體細胞隨時可以被觸動,皮膚可以有張開的毛細孔,而情感與歡喜是流動的,
心智與認知,豐富地產生各種連結與聯想,思考好奇著,有很多的疑問或心領神會正在發生。
就像是,圖片上,打開無數的眼睛、耳朵、手掌、鼻子.....一樣,
是全開的吸收與接受,這,就叫做純真的好奇。
純真的好奇,存在於內心非常純然的人身上,不一定是孩子,許多大人也有這樣的質地。
與具有純真好奇的人在一起是圓滿的,因為,他們空出來的知覺空間,足以讓我們的存在感被突顯出來,而感到實在與充滿。
要養出一個具有純真好奇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盡量給予孩子專注的時空,給予積極聆聽,看著聽著並感受著他,
我們對孩子所給出的純真的好奇,是豢養孩子基本純真好奇的第一道光。
成人,若要洗滌自己的自以為知,要能回到純真的好奇,
真的需要察覺自己每個當下的知覺,把知覺焦點,從心念,回到呼吸,回到身體,回到皮膚與周圍的觸感,
而在聆聽或與事物接觸時,請隨時保持覺知,回到呼吸、回歸中心、回到心,把心敞開,假裝自己不知道,
或是,每當自己以為知道時,就吐氣,放下.....
於是,我們成了讓他人如沐春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