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慾望》─〉《來自真實的渴望》
多慾望,是一種人格模式。
而能夠讓慾望純淨與簡單到都是來自真實的渴望,則是一種修為。
我們的慾望起於生命根源。
精神分析有所謂:生的慾力和死的慾力。
生的欲力,像動能,驅使我們朝向活著,渴求食物與生命,渴求前進與創造,渴求生育養育。
死的欲力,也是一種動能,驅使我們能結束,能放下,能走向終點迎接下個開始,可以休息,可以沈睡。
基本的欲力,也能用需求來描述,大概可以分成幾類:
1) 生理需求:食物、溫暖、遮蔽、睡眠、性....
2) 權力與控制需求:走路、站立、抓取、移動、內在力量到外在影響力的連貫與一致
3) 接觸需求:被碰觸與碰觸,擁抱與靠近、與生命有連結與交流...
4) 愛的需求:被愛,給出愛,感受愛,展現愛..
5) 歸屬需求:歸屬感,群的感覺,精神上的歸根,宗族需求,溯源需求...
5) 撤退與自由需求:可以退出,可以休息,可以離開,可以不要再努力了,可以只顧自己,可以從群體離開。
6) 創造與玩耍的需求:可以連結自身內在的力量,可以把那份力量顯化出來,用一種喜悅的方式,用一種不嚴肅的快樂方式.....一種脫離生活沈重,單純就是孩子心情的方式與人互動。
7) 靈性需求:超越的需求,從小我驗證到大我的體驗需求。 和諧的需求,體證靈魂的需求,不對立的合一需求。
好,這些基本需求,若就本質來說,很多時候,是可以單純而簡單地滿足的。
然而,由於我們會在基本需求的上方,添加了種種複雜性,
導致我們的需求,不易被滿足。
甚至,我們聆聽不到基本需求,只是聽到慾望的聲音。
慾望,就是,從匱乏或恐懼的深淵出發,與需求合併之後,把需求複雜化或固執化的渴望。
很多時候,慾望會讓我們偏離自己,離開真實。
多慾望,就是,本來是個基礎需求。
卻由於被「小我重要感」或「避開恐懼與匱乏的執著」而把需求擴大或誇大,成了很難滿足與完成。
甚至,是長期沒有放下的未完成,依然貼在需求list的牆上。
已經過時了,在需要的彼時沒有被滿足,而在當下這個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卻還一直以為有需要,
而導致的多慾望現象。
多慾望,就像水管漏水一樣,或冷氣的冷媒管漏氣一樣。
一直花費,卻覺得太耗力氣。
一直運轉,卻不冷(不真正滿足)
當我們願意用愛用光,帶著信任,放手過去的未完成,穿越欲求的表象往內走,來到核心。
就會知曉,什麼是來自真實的渴望。
來自真實的渴望,如同畫中說的,是出於生命之火,從很深的人格理層出來的。
我們得要在慾望升起時,按捺自己。
深呼吸也好,回歸中心也好,不要為了不是真實渴望的理由而屈就於慾望,並快速滿足自己。
很多時候,飲酒的慾望,是為了能體驗與人沒有隔閡與分界。
很多時候,購物的慾望,是為了滿足買到超值東西的快感(東西是真正需要嗎?)
很多時候,與人爭執的慾望,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小我重要感,不被看輕。
很多時候,戀愛的慾望,是那份自我不確定,寂寞,還是因為偏離熱情而有的生活平淡感?
真實的渴望,大概就是這類的:
我真的需要,而這需要很本質,並且,能支持我回歸核心,實踐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