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父親議題》─〉《用愛與父親連結》
對童年的孩子而言,父親象徵了天,一個確保我們安全,活下去,有榮耀與尊嚴的外在。
而外在,因為與最年幼的我們,僅僅相連,在孩童尚未有自我界線時,就已經環抱在外。
於是,這外在,成了孩子的內在。
在年幼時,有坑洞,無法填滿的地方,會形成一個情緒結構,一個僵化結構的小劇場。
這個僵化的小劇場,有個終極的目的,就是填滿童年的那個坑洞。
也許是,那個一直得不到父親贊許的男孩。
也許是,那個一直等不到父親回家的女孩。
也許是,被父親羞辱的孩童,
也許是,單親或缺乏父親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內心有個小劇場腳本,也許是:
一直要證明自己能獲得讚賞,從老闆,從老婆,從......
呈現的方式很多種:積極努力,或,非常容易挫敗,或,一直覺得沒信心,或.....
我們會說,通常,有權威議題的人,也許會有父親議題。
內心有這樣的孩子的成人,需要蛻變為:「用愛與父親連結」
我們需要用長大成熟的眼光,再次回頭,重新看待童年經驗。
年幼的孩子,會投射一個完美父親形象,當父親的言行不是這樣時,加上無遮掩吸收了各種家庭情緒,就會有各種坑洞。
長大後,我們以成熟大人的角度,明白,父親是個真實的人,有人性的完整光譜。
我們明白,父親也活在他的時代,有時代的集體陰影或價值觀。
對於活在時代前方,對父親而言是活在未來的我們,他們所擁有的文化背景通常難以提供孩子可以自由發展成為完整自己的基礎。
也因此,孩子會從被父母縣置中,走出並活出自己的自由。
這種從限制到解脫的歷程,本身也是孩子的靈魂長出力量,練習整合的學習歷程。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汲取世界的知識與養分,充分支持與滋養自己。
而後,回頭,了解父親,
回頭,以我們想要的方式,「”父親”我們自己」
這裡,我把”父親”當成動詞,意思就是,以我們想要的父親對待的方式,對待我們自己。
然後,我們要在每個小劇場上演的時刻,至少:
- 覺察到小劇場上演了
- 從失控的演員退出,來到觀眾,坐在旁觀席次
- 練習,成為一個平靜的觀看著
- 練習,成為一個有同理心,能寬容並了解自己的支持者
- 去愛,去接納,去對話,感謝自己,並向內在小孩道歉
- 擁抱,支持自己,成為自己的好父親
- 最後,選擇不被腳本控制,可以下台,在當下自由抉擇
當我們一次次這樣做,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和好,
與自身的父親,有越來越多時刻,能夠以愛連結。
而最後,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新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