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過度負荷》─〉《愛而不承擔》
關愛,與為他人負責,兩者有不同。
給予和付出,與為他人負責,兩者也不同。
我們可以關愛,給予,並付出,然而,我們無法為他人負起他們的負責。
什麼是為他人負責?
例如:我們關心一隻貓是否存活。
我們記得,我們關愛,我們帶食物過去。
然而,當我們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流,是否,我們還有自由抉擇?
是否,當我們在準備食物,在送食物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放空與自由的心智? 可以擁有自己生命的色彩?
當我們因為關懷他人,或出於別的理由而負擔了些原本屬於他人生命中的重量。當這些負荷侵佔了自己的休閒時刻,當這些負荷幾迫到生命的選擇無法順從自己的流,就試過度負荷了。
很多時候,基於對生命的疼惜,我們無法放自己自由。
我們在無法放下負荷裡被擠壓而萎縮生命。
奇妙的是,擠壓的部份,不只那些負荷所佔據的時間與精神,體力與財力。
擠壓的部份,有一部分來自「我不可以放下」與「為什麼我不可放下」的掙扎。
這就如同「痛且受苦著」vs「與痛同在」的差別。
我們負擔,並在過程中,感受到自主的選擇,感受到可能放下的自由。
與,我們負擔,想放下而不允許放下,覺得別無選擇,覺得被壓迫,覺得不公平。
這是一種重量,卻不會壓垮尊嚴與靈魂的精神。
而後者,因為不允許,因為感覺被壓迫,而失去了尊嚴以及內在對立而帶來的內在浮躁感。
這個轉變,起因於,檢視每個時刻的「這個付出,是出於愛,還不是愛?」
當我們的付出不是出於愛的時刻,可以回歸當下的我,做出選擇:
- 是的,我靜心,澄清內在的浮躁,覺知自己的安靜。
- 在這狀態中,再次問,有什麼自由可以選擇,支持自己回到愛中?
- 有什麼不一樣的方式,我能帶著愛來做?
- 有什麼,是我至少可以帶著愛做的?
- 哪些,我目前無法回到愛中,我願意平靜放下?
- 當沒辦法靜心,浮躁一直停不下來,而世界對我們的需求還吶喊著。 覺得不想理會,又覺得不得如此?
- 若要走原先的付出模式,至少,我願意接受什麼?
- 如果,因為我這回不一樣,而導致...的結果,我願意接受並原諒自己?
- 如果,以上我都做不到,那我至少帶著覺知,知覺自己正在重複一個模式,並接納這就是目前的限度。
通常,為人負荷的人,會期待,我們所負荷的人,能獨立,能自主,能有所改變.....
然而,當我們認為,因為我們為他們負荷,所以,我們有權力要求他們改變,就掉入一個糾纏的循環。 我們繼續辛苦給予,承擔他們,有了沈重感與被虧欠感,而用這份情緒要求或期待對方改變。 這時,對方會有虧欠感,會有愧咎感,卻無法在「被期待與要求」的情形下,感受這份感受並為此而做出改變。 尤其是,付出者覺得自己比較辛苦,說話大聲,甚至帶著輕視或憤怒。
給付出的人,擁有的權力是,改變自己的權力。
也就是說,給付出的人能改變的是自己。
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
而對於對方,在找不到讓彼此自由的方式,至少,不繼續增加綑綁。
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尊重對方選擇自己成為的方式,自己的生存方式。
我們能選擇不給予,無法要求對方接受我們的付出同時收下我們的期待。
我們可以選擇給予時的心境與態度,無法要求對方改變人生態度。
我們可以選擇在每次給予之前,感覺自己有自由選擇這次”獨立考量”是否依舊給出;而對方何時會不一樣,不再我們的選擇之內。
我們可以選擇照顧我們的心疼,並願意放手不過度負擔; 我們不能用心疼擔憂來要求對方改變。
“愛而不承擔”的重點,就在於,在依附關係還沒開始前,非常有覺知地不承擔屬於他人的生命責任。
帶著敬意,尊重他人選擇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方式。
若對方,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有責任教導,引導,給予紀律,並支持。
那麼,讓心疼、擔憂、失望、溫情.....不要成為你的主要選擇。
而讓,信任、放手、引導、教導、給予知識、讚賞.....成為教養的關鍵。
若,讓我們過度承擔的,是我們對事物的完美需求,是我們需求被需求的需求,是我們對事情一定要如何有一種堅持,那麼,我們先放下自己的標準,我們先照顧自己的重要感,我們得允許自己無法掌握或操控,每個人事物。
若,讓我們過度承擔的,是我們遇到一個存心賴著我們,有些人格缺失而無法獨立自主者。
我們可以,從淨化自己開始,讓自己減少會落入糾纏的各種情緒。
我們從回歸中心開始,盡可能在寧靜中心,與人相遇。
當我們逐漸言行舉止都從寧靜出發,這些,會逐漸自由。
我們可以在冥想狀態,覺察到,自己的肩膀上揹著多少人的重量。
(孩子的未來成就? 老闆的恐懼? 父母的年老與寂寞?.....)
可以用唱歌,邀請白光來到肩膀,釋放這些能量上在肩膀上的重量。
一個個,在冥想中,讓這些負擔在我們肩膀上的小人,可以離開。
愛,而不承擔。
因為信任更大的存在,以及各種結果的背後都還有更深的意義,所以,能真正放手,讓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命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