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痛並受苦著》─〉《與痛同在》
痛,是一種生理經驗,在我們的肉身受傷或疾病時發生。
痛,也是一種心理經驗,在我們的情感被剝奪與壓迫,經驗死別生離時產生。
痛,是一種身心靈的回饋,告訴我們,我們正在遭受危害生命或精神的事情,需要做點行動,來停止或改變自己的處境。
而受苦,起因於對痛的”抗拒”而產生一種”無法立刻停止痛”以及”在痛中難以承受卻又無力無助”,以及種種,因為這種無助感帶來的負向自我認同,自憐的認定,或轉移情緒投射到外的憤怒,還有一種「離開當下,無法與真實經驗連結,每個經驗都蒙上一層受苦中的感受」那種被淹沒感,的群結經驗。
「痛並受苦著」的人,目標是逃開痛,而那種想逃卻逃不開的經驗糾結成為受苦的感受。
痛比較短暫,而受苦卻沒有時間的截止點。
痛,是經驗中附帶的自然結果,受苦則是在痛時人為的心念所創造的。
「與痛同在」是面對痛的不同態度。
知曉痛的來到,願意去經驗痛,願意在痛時與自己同在而不逃開,
願意把愛以及正向的情感流向痛的所在,以及痛的自己。
也許不一定要把注意力都放在痛上面,卻不會遺忘聆聽痛所要傳遞的訊息。
在生理上的痛,會有什麼緊急措施是我們要做的。
在心理上的痛,則是要學會,什麼改變是我們要做的。
尤其,對於會痛的自己,受傷的自己,帶著一種接納與愛的態度。
甚至可以讓愛與光流入,因而,能消融痛,能讓痛因為有著愛的能量流而容易通過。
與痛同在,是一種對生命遭受的接納,以及不離開自己的存在。
透過這份存在,讓痛可以被承接到擴大感的自我,以及存在的大海。
透過與痛同在,我們與痛的溝通有效率,或是,有了靈魂的深度。
很多時候,痛,是靈魂的一種表達形式,而當我們能聆聽,就有了更深的自我實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