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受害者認同》─〉《勇者認同》
認同,是一種”自認”,認為自己是誰,這認同從經驗以及別人的述說或自我觀點而來,反過來,這認同又成為經驗過濾器,影響我們對經驗遭遇的感官選擇,以及,對經驗的認知詮釋。
受害者認同,指的是曾經遭受過一個創傷或不公平對待,一種難以承受的負向經驗。
而在那經驗過後,當事人產生一個認同,叫做「我是受害者,而且,有個加害者把....施加在我身上。」
受害者認同,可能伴隨著可憐、自憐、不公平的委屈、憤怒、被虧欠感、恨意.....
而這些群組化的整團記憶,又成為一個經驗的黏球,把一些類似的感受泛泛化到這一團記憶中,在生活或生命中,彷彿隨處可遇,更多被標定為”受害”的經驗。
其實,這些”受害”經驗,是一種自我標定,自動類化,未必是客觀上,大部分人的分類或標定。
然而,這樣的過程,卻使得受害者認同成為主要自我認同,進而,成為一種命運的促進劑。
彷彿,整個命運難以逃脫這樣的主節奏。
反之,勇者認同,是一種不一樣的經驗標定,以及所產生的自我認定。
即使遭受到同樣的事情,產生勇者認同的人,會把意識焦點放在經驗中,自己去面對經驗,自己去解決困難,或,勇於承受的部分。 也就是,他內在對經驗的選擇以及詮釋,注重在自身迎接挑戰的力量,甚至,靈性上的成長與學習。
因此,也許遭受到相似的經驗(例如,一同被送到集中營),會產生勇者認同的人,內心有很多時刻,都處於勇敢面對的感受以及自我對話。 於是,他們用”勇者”來標定自己。 因為主動選擇了態度以及詮釋系統,他們放下受害的感受,雖然痛卻不受苦,雖然失衡或承受卻不自憐,有憤怒卻努力把憤怒轉為行動的力量,可能被虧欠卻不陷溺於這個位置,可能會有憎恨卻不被憎恨來引導人生。
勇者,成了一種認同,也成了一個自我期許,成了一個對自己的承諾。
帶有這樣認同的人,比較快速能消化受苦經驗,比較快能來到平衡,更快能從創傷中復原,回歸生命的正常知覺,而吸引生命中正向的人事物來互動。 一樣,也是一種命運的催熟劑。 而熟成後,受害者認同與勇者認同,有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